最近筆者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讀到唐代詩人顧況的一首<我兒>的詩,在描寫宦官的誕生:
我兒啊,你生在窮鄉,
官員抓住你,把你殘傷,
為了進貢給皇帝,為了獲得滿屋金銀,
為了要下狠心,把孩子戴上刑具、當作豬羊,
蒼天啊,你慈悲何在,使孩子遭此毒手,
神明啊,你公正何在,使官員享福受賞。
爸爸送別孩子:
我兒啊,我後悔生了你,
當你出生時,人們都勸我不要撫養,
我不忍心,
果然你遭受到如此悲苦下場……
孩子生別爸爸:
心已粉碎,留下血淚兩行,
爸爸啊,從此遠隔天壤,
直到死於黃泉,再見不到爹娘……
讀了這首詩,就是鐵石心腸的人,也會潸然淚下。
宦官,是中國封建體制下最不人道、最可恥的產物之一。宦官,始於周代,在中國延續三千年之久,直到二十世紀,才隨著帝王的消滅而消滅。
在封建的帝王時代,皇帝擁有六宮粉黛,數目龐大的老婆群,為了防止老婆紅杏出牆,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她們關在戒備森嚴的皇宮中,與男人社會完全隔絕。但因宮中有些工作不能完全靠女人來完成,因為古代的女人大多花拳繡腿,手無縛雞之力,宮中一些較笨重的工作仍需男人來完成,所以就想出一種殘酷的方法-把男人的生殖器閹割,以供差遣,這種畸形人稱為宦官,也就是俗稱的太監。
世界上沒有一個男人自願被閹割去當宦官,所以太監的來源只有一途,就是找那些哀哀無告的窮苦人家的孩子,給些銀兩以安家。孩子們被閹割後就送入宮廷,永遠與父母隔離,像被判無期徒刑的囚犯一般,在宮中當一輩子的奴隸。宦官隻身在偌大的宮廷中,無親無故、無依無靠,隨時被虐待、被折磨、被殺害。他們的遭遇比宮女還不如,宮女在年老色衰時還可告老還鄉重見天日;宦官則一輩子被囚禁在深宮中直到老死。
宦官因出生貧苦,未能受教育,沒有高深的知識,又因被閹割,未能一展男性的雄風,所以宦官的內心是自卑的,且對常人懷有仇恨。他們在宮中長期忍辱含垢,唯一的生存法則是運用諂媚和機智,揣摩皇帝(或皇后)之意,以贏得信賴,才有出人頭地的機會,正式成為政府的高官,現身權力的舞台,這些貧賤出身的權力新貴,除了貪污和弄權外,什麼都不會,如何治國?所以歷代朝廷在宦官當權時,都是滿朝貪污腐敗、民不聊生,哀哀無告之時。
帝王離我們遠矣!太監已成歷史名詞,宦官弄權已不可能,民主政治已成時代主流,在民主時代文武百官理當學有專精,並為人民造福。但綜觀台灣目前政壇,文武百官們存在著宦官的心態,為了討好給官做的主子,權力自我閹割,為政者的理想、抱負隨時可以拋棄,一切作為以主子的主張為依歸,令人民瞧不起,仍在津津自許的自我感覺良好,如此的官吏與被閹割的太監異曲同工。看倌,您說對不對?
唐朝顧況有《哀囝》一篇曰:「囝生閩方,閩吏得之,乃絕其陽。為臧為獲,致金滿屋﹔為髡為鉗,如視草木。天道無知,我罹其毒﹔神道無知,彼受其福。郎罷別囝,吾悔生汝。及汝既生,人勸不舉。不從人言,果獲是苦。囝別郎罷,心摧血下。隔地絕天,及至黃泉,不得在郎罷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