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甫的一篇真情告白〈新港,一個讓人驕傲的名字〉,在編輯群激起小小的漣漪,大家感興趣的是除了亮甫之外,諸多在基金會大小活動中晃動的年輕身影。因為編輯群中多位(曾)是國中小服務的老師,看到昔日認識的學生們,在活動中活力四射,與過去的印象大相逕庭,不禁驚呼連連,「哇!這些孩子改變真多!」不僅昔日師長,連基金會秘書小姐也都看到他們的認真與改變。所以,利用新港誼大專義工母親節返鄉,同時召開暑假活動的籌備會,我負責訪談了幾位年輕朋友,現在就請大家分享他們成長的喜悅,還有我心中的溫暖和感動。
長諺:街頭藝人的表演是夢魘,但徹底改變了我
所有在基金會認識李長諺的人,都說以前的他是個「超沒想法的人」,他回答別人的話幾乎都是「不知道」「隨便啦」,但是2008國際藝術節,長諺被迫參加街頭藝人的表演訓練,因為個性拘謹又缺乏自信,始終無法放鬆學習,加上後來連表演服裝也要自己設計和動手而又完全沒有能力,所以只好不斷的拜託和麻煩別人,「那種感覺真是糟透了,十分痛苦」長諺說。
可是等到活動的尾聲,長諺卻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奇妙感覺,他對街頭藝人的表演竟然充滿懷念和不捨,「我都被自己這種感覺嚇到了!或許一群人因為一個共同目標一起努力,並且圓滿完成的感覺真的很美好。」從缺乏自信到逐漸肯定自己的長諺,也要求自己要把每件事做好,而在活動中不斷學習累積能量也已慢慢在釋放,因為從他侃侃而談中,我已感受到。
柏丞:當小隊輔的經驗讓我學習到,破解僵冷的人際關係其實操之在我
陳柏丞當高校義工時,曾一群人在大太陽下為藝術節的表演場地彩繪地面,「很辛苦,但大家一起工作很好玩。」而考上大學加入新港誼,第一次參與的活動就是當小淘氣育樂營的「小隊輔」,首次近距離接觸一群不聽使喚的「小人」,讓他不知所措深感沮喪。當空氣愈來愈僵冷時,聰明的柏丞警覺到不可以繼續這樣,「我改變另一種態度,嘗試著裝瘋賣傻」,果然方法奏效,一群小蘿蔔頭跟著玩得開心了起來。「那次的經驗讓我學到,遇到問題必須要想辦法解決,而破解人際關係的僵局其實操之在我,就是採取主動」,後來柏丞在大學也積極主動的參加系上或學校社團,他一樣裝瘋賣傻,「我一定要讓別人注意到我的存在,效果還不錯」看著柏丞開心的分享著他的經驗,我腦海中浮現出他國際青少年交流活動,在舞台上「用力」跳舞的情景,不禁跟著開心了起來。
家瑋:當我看到大義工完成我設計的鳥籠時,我感動得雞皮疙瘩都豎起來了
為了趕寫一篇研究所的報告,徐家瑋回基金會收集資料並約訪董事長。雖已逐漸脫離新港誼的核心幹部,但是他每次活動都會抽空參與並「罩」著新港誼的學弟妹。「我覺得基金會提供我一個很好的舞台,讓我有機會發揮所學。印象最深刻的是2008的國際藝術節,新港誼首度與大義工合作藝術裝置,我設計了一個鳥籠委請大義工幫忙製作。當我從台北回來,二師兄帶我去公園看時,我感動得都起雞皮疙瘩快要掉眼淚了。我們都還年輕,有機會跟充滿著熱誠奉獻的大義工一起學習真是太棒了,他們會提供意見、分享經驗,幫助我們達成夢想,我很感謝並體會到人與人互動的美好。」
家瑋因為長期在基金會進出,也時常為社區服務,而對新港有更多的了解與期待,現在專研社區產業的發展與行銷,只要返鄉與新港誼的朋友聚會,大夥就會一起討論新港的未來。「昭雅、仲任和我都是學藝術和設計,我們希望有一天能貢獻所學,讓新港變得不一樣」從家瑋熱切的眼神和昂揚的語氣中,我已看到一幅新港的美麗遠景。
獻琦:基金會提供新港誼多元的活動,讓我們在服務過程中可以接觸到社區的問題,也為大家心中埋下一粒重要的種籽,有一天一定會萌芽激發出社會責任感。
71年次的林獻琦是新港誼「元老級」大哥,學得是農業經濟,畢業後他選擇留在家鄉務農,雖辛苦但甘之如飴。也因為留在新港所以持續對新港誼保持關心,每次新港誼「承包」基金會的活動,包括飆舞晚會、小淘氣育樂營、國際交流或下鄉服務,他都會打氣、幫忙,同時也細心的觀察到每屆成員的變化。「現在大三、大四都流行補習考研究所,所以大一、大二就必須接任會長的工作,而會長的角色必須承受很大的壓力和挑戰,有時看他們光有熱情卻缺乏效率,,我就會適時介入提供經驗和意見」獻琦的角色一點都不尷尬,學弟妹都說只要獻琦大哥出現,大家就彷彿吃了「定心丸」般安心篤定。「最近幾年的新港誼表現很出色,他們一直努力在突破,常有一些很棒的想法,他們在各自的學校參加很多社團學習,再帶回新港教學相長」,所以獻琦看到不少人的改變。「比較有想法、懂得思考、學會溝通、個性改變、有策劃能力……」他說出一些學弟妹的名字和成長。
年紀稍長具有一點社會經驗的獻琦,已能深入的觀察到基金會舉辦好的活動帶給新港誼的孩子怎樣的影響。「近幾年的國際交流和下村服務,他們已感受到社區的榮耀和發現社區像老人、弱勢等問題。為老人按摩服務,看到老人高興他們也很開心,這種過程已在他們心中埋下一粒種籽,有一天他們更穩定、更有能力一定會激發出社會責任感。」
後記
真的很高興有這個機會了解新港誼的孩子究竟在做和想些什麼。他們在寒暑假捨棄遊樂而投入社區服務,也培育出堅定的友誼,不僅是家瑋,連獻琦也說「以前的老朋友返鄉,大家都會約見談談新港的事,那是以前培養出來的歸屬感和友情」返鄉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可見可聊是一件多麼令人欣羨的事,他們已感受到這種幸福,我期勉家瑋和獻琦,幫助新港誼推動組織「讀書會」,大家一起再學習和進步。
我的兩個孩子都曾是新港誼大專義工,以一個母親,我至今還覺得慶幸並感謝基金會,因為參加很多活動而豐富了他們的視野與能力。女兒雅婷說過一句話:「有機會可以站上國際舞台,是我青春歲月中最華麗的一段。」讓我非常感動,她在小小的舞臺上找到了自我與自信。兒子仲任本是宅男,不善交友,但是現在只要回到新港,他一定與新港誼的朋友聯絡聚會,我很高興他終於有了一些情同兄弟姐妹般的朋友。所以,我也很好奇,你們在參與基金會的活動中,是否有較特別的經驗而帶給你深遠的影響或改變?
最後我用雅婷的話為這次訪談做個結論:「基金會為新港孩子提供的舞台是多元的;新港誼的組織來自不同學校、不同科系,大家各自發揮所學一起為社區工作,這種彼此互相學習也是多元的,而同心協力共同完成一個任務的心理層面的感受,像成就感、歸屬感、快樂、滿足、感動和自信……當然也是多元豐富的,而最重要的,這些是重視課業的學校所無法給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