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五四三黑白講

【203期】唐山公與台灣媽

作者:江澤祥◎本刊編輯委員

台灣文化重視飲水思源,所以台灣人非常崇敬祖先,逢年過節在祭神的同時,都會準備豐富的祭品來祭拜「公媽」,「公媽」泛指祖先,「公」即「祖公」意指男性祖先,「媽」即「祖媽」意指女性祖先。筆者有一次在祭拜「公媽」時,聽老一輩的長者說:台灣人只有「唐山公」沒有「唐山媽」。筆者甚覺驚訝,沒有「唐山媽」只有「唐山公」,怎麼會有這麼多的後代子孫呢?後來研讀台灣移民史,果然發現台灣真的沒有「唐山媽」。因為清廷初領台灣,對台灣採消極的隔離政策,限制大陸移民台灣,公布「台灣編查流寓例」。把大陸人民移入台灣,視為「流愚」。對移民台灣定有三大禁令:一、嚴禁無照渡台,二、渡台者一律不准攜帶家眷,即渡台者也不准招致家眷,三、不准廣東人來台。直到一八七五年以後才真正開放移民。大量閩粵移民湧入台灣,台灣提供閩粵難民一個新天地。「台灣錢掩腳目」、「台灣好討賺」的觀念,吸引了閩粵難民陸續來台。持有證照來台的叫「正港台灣人」,其他靠倫渡來台,偷渡者搭乘簡陋般集橫渡「黑水溝」不計九死一生,往往「六死、三留、一回頭」誠如台灣諺語所謂「唐山過台灣,心肝結歸丸」。
因為禁止女性來台,早期移民來台的漢人全為男性,這些單身漢不斷入台,使早期的台灣移民社會,全屬男人天下。這些單身漢渴求配偶而難得,因此有「一個某(妻)恰贏三仙天公祖」、「一個某,較贏三個佛祖」的俗語,找不到漢家女子為妻,只好就地取材,找台灣原住民-平埔族女子為對象,加以清政府的移民三禁中有「既入台者不得招致家眷」的規定,因此許多單身漢不敢娶平埔族女子為妻,改以入贅於平埔族家庭的方法,甚至假冒成土著來規避這項禁令。所以男人入贅到女人家成為早期台灣移民社會的特有婚姻制度。
但仍有些單身漢也無緣入贅平埔族家庭,仍然是「無某無猴」「有路無厝」,晚上睡在廟裡十八羅漢神像的腳下,因而被稱「羅漢腳」。所以有一句台灣諺語「乞丐伴羅漢」。這些羅漢腳無依無靠,每到秋冬,天氣轉冷,生活更是淒涼,所以有「紅杮出頭,羅漢腳目屎(眼淚)流」。(紅杮在天氣變冷的秋冬成熟)。這些舉目無親,流離失所,死後無子嗣送終,屍骨暴露,任憑風吹雨打,於是有民間善心人士為之收屍,立廟祭祀,這使是「有應公」廟的由來,「有應公」廟內放置很多「金斗甕」,金斗甕內藏的就是這些羅漢腳的骨骸,台灣俗語說:「少年若無一遍憨,路邊哪有有應公」。這些「憨少年」漢懷美夢離開原鄉,流浪到台灣,客死異鄉,道盡了早期台灣移民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