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新港世紀回眸

【382期】民教班(民眾補習教育班)

作者:張耀元◎錦和高中教師

二戰後臺灣百廢待舉,加上受日本殖民統治半世紀,後期為推動皇民化運動,採行一系列如正廳改善運動、國語(日語)家庭、皇民奉公會、青年團、少年團等同化政策;1937年4月總督府更取消公學校漢文課,所有日、漢併用的報紙廢除漢文欄(如臺灣日日新報全面廢除漢文版),以致高達八成以上臺灣民眾不識漢字,不會說國語(北京話,註1)。
另外,根據臺灣總督府《臺灣の社會教育》統計,1940 年臺灣民眾日語普及率高達51.0%,至1945年二戰結束前比率更高達八成以上,形成會說日語人口更勝於國語的奇特現象。
1949 年國民政府遷臺以後,有鑑於當時不識漢字、不會說國語之民眾比率太高,加上戰後民生凋敝失學民眾為數頗多,基於國家建設的實際需要,並快速普及識別漢字和說國語運動,乃決定進行大規模的識字教育運動。
當時由臺灣省教育廳擬定實施計畫,以十三歲到四十五歲的失學民眾為對象,其做法就是仿效抗戰時期所推行的「失學民眾補習教育」,類似日治後期的「國語(日語)講習所」概念,在臺灣各地區普遍開設失學民眾補習班,簡稱民教班。
失學民眾補習教育分為初、高兩級。初級班修業四至六個月,高級班修業六個月至一年。但可依各地區環境的特殊性因地制宜,選擇重要課程教學並縮短修業年限。
初期民教班並無統一而固定的課程與教材,各地區班別得依實際需要,自行決定課程與教材編寫。1951年後改用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主編的教材(註2),共分為初級國語課本首冊二冊,高級國語課本四冊,1952年起初級國語課本改為四冊,內容大抵以實際生活所需和愛國教育為主。
為便利失學民眾就讀,民教班開設場地以附近小學、宗祠、寺廟、集會場所、活動中心或一般民宅為主,教師往往由附近國校教師兼任,亦有由社會人士擔任。施教時間為適應成人之工作狀況,通常在夜間實施,每週上課三次,每次約為二小時。
另外,新港人瑞曾擔任古民國校(今新港鄉古民國小)民教部主任的蔡玉村校長(註3)補充說明,新港地區民教班也有配合民眾需要,利用午間上課的情況,主要原因是夜間電力不足照明不佳,加上日間農村耗能、勞務需求高,充分利用午間休息時間為之。
民教班結業後,普遍會留下合影,根據海瀛村前村長郭金生當年的口述,民教班結業後可以獲得政府頒發的結業證書,學員在身份證教育程度欄便會加註「民教班」字樣,未上學就讀者則是註明「不識字」,以資區分。
此外,在民教班尚未普及之地,乃由地方熟識漢字的熱心人士,提供在家類「書塾教育」。新港大潭村耆老林俊男回憶,在光復初期乃由林昭元父親林寶壇先生(註4)召集村民在林玉羅(註5)宅第興學教育村民,當時農村社會大家忙於農務,晚上也缺乏娛樂設施,就利用夜間閒暇之餘,每次教學一~二小時,教學內容則以簡易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等淺顯易懂啟蒙教材為主。
待各地廣設國民學校及民教班漸趨普及後,這類「書塾教育」才功成身退,取而代之由檢定合格具教師身份的小學老師,深入各村落支援失學教育。蔡玉村校長年輕時即常支援轄區內的民眾補習教育,其中以古民國校學區範圍居多數,像是古民、中庄、海瀛等村落,風雨無阻樂此不疲。
當時交通未臻發達,腳踏車是最佳的代步工具,教課完畢返家常是月明星稀,一路伴隨的除了忽明忽暗的微弱光線外,田野上盡是一片蛙鳴聲;身心雖然困倦,但是學員求知意念卻令人動容,疲憊感也一掃而空。
民教班可以說是戰後臺灣地區,所實施最大規模的失學識字教育活動,早期農村社會未受過正規學校教育的民眾,多數曾參與此類教學活動,現今新港地區資深年長者,對此仍記憶猶深。直到1968年國民政府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後,民教班才漸次轉型為夜間補習學校(夜補校),迄今仍然還有部分學校開設類似的學習課程,只是因應時代變遷,名稱與上課方式、內容亦隨之調整。


註1:「國語」一詞在臺灣因政權更迭而有所不同,在日治時期的「國語」指的是日語,光復指的是民國初年,教育部以北京語所訂出的標準語,有時也稱為北京話。
註2:新港地區曾擔任嘉義縣國語推行委員的有陳清華老師、蔡玉棠老師,參與過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培訓的老師,更是不計其數如鄭錕鋙老師、蔡玉村校長、曹根老師、施麗錦老師、吳福全校長、周英川教導、陳水德老師、李茂宏老師、黃金元老師等。
註3:蔡玉村1942年畢業於臺南師範臨時教員養成講習科,同年擔任新巷國校(今新港國小)助教,1944年轉任新巷國校北分教場(古民國小前身),1951年升任古民國校民教部主任,負責民教部相關教學工作。
註4:林寶壇(1887 ~ 1966年),新港大潭村人。新港國小寶壇館,即由林昭元先生以其父之名捐贈興建,於1974年10月25日落成啟用;2018年10月25日林昭元之女林芳寬女士,發起返鄉關懷活動,將其重新整修,寶壇館前面廣場命名為昭元廣場。
註5:林玉羅為林寶壇姪子,係其長兄林寶文第十子。


參考資料:
1. 黃富順《教育大辭書》2000年12月,https://reurl.cc/NlxK29
2. 林義烈提供,《大潭中厝邸林氏祖譜・亨字本》,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