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日據初期林開泰醫師1916年返回新港開業時的醫療環境、及他的行醫生涯,我參考了前台大歷史系張秀蓉主任退休後整理、譯註而出版的「日治台灣公衞五十年」;莊永明先生寫的「台灣醫療史」;那個時代韓石泉、吳新榮等醫師的傳記;成大歷史系許宏彬教授協助收集的日本殖民政府如何撲滅鼠疫、霍亂等流行病的研究論文;專訪開泰醫師的後人,及尋找曾在診療所擔任助手七、八年的我父親——陳得祿先生,我出生前及出生後在崙子當「密醫」的蛛絲馬跡,及紀錄在旁協助的我目前已經八十多歲二姊的點滴回憶。
對照我1981年返回新港開業,2003年開始帶PGY 醫師、醫學生到新港社區學習,及從上面我所收集的資料中,發現台灣的基層醫療,如公共衛生環境、鄉親醫療需求、就醫習慣等,其實和開泰醫師當年所面對的,並沒有太大不同,只是產生的疾病類型,看起來有些差異。
比如說醫療可近性的問題,台灣近百年的基礎建設,並沒有顯著改善偏僻農村老人就醫的便利性,在公共運輸不足,獨居行動不便者往往因健保不給付就診前的交通費用,因而忍痛讓小病變大病;以前十大死因以流行病為主,現在換成非傳染性的癌症、三高、慢性腎衰竭等;公衞環境的上水道普及了,衞生下水道的接管呢?還有工廠的固定污染、交通工具大量廢氣排放、廟會鞭炮、香煙、金紙等環境傷害更甚於百年前;農民收入在重工輕農、出口導向的國家發展政策下,老化、貧富懸殊、新住民家庭、身心障礙者等,百年來仍是新港健康的弱勢族群;當年,醫學校比開泰醫師早一期的蔣渭水醫師,發表臨床講義,診斷台灣社會患了「知識的營養不良症」,現在看到鄉下的王祿仔場、電台、電視、網紅、報紙等的媒體廣告前,仍有許多鄉親輕易掏出辛苦儲蓄,用藥品價格購買沒有確實療效的營養食品,令人懷疑現代人的健康知能到底進步了多少;至於健康生活習慣百年來有多少改善?令人擔心,看到「生活習慣病」層出不窮,近幾年近視、肥胖、辦公室症候群、過勞症、網路成癮症,已造成國安危機,其中有許多更是開泰醫師當年想也沒想過的疾病。
感恩1895年出生的林開泰醫師,一出生,還在母親懷裡就得忍受「跑日本返」兩岸顛沛流離之苦,而後,鼠疫大流行奪去了母親及祖母的生命,念公學校時又二度遇上大地震,幾乎讓新港人「相招要散港」,這種生離死別的成長際遇,大概是開泰醫師決定投考台灣總督府醫學校,走上醫世濟人的主要原因,但是,一出生母親就染病,不久過世,奶水不足因而從小體弱多病,既是病人又是醫師是養成他成為「社區醫師」的重要原因;他用愛出發,不忍心收取貧困病人的醫療費用,他重視教育,去私為公、公而忘私,終於在1916年到1942年短短26年的開業生涯裡,建立了新港「社區醫師」的典範。
在數位時代來臨,老化少子化貧富懸殊等影響健康的社會因素愈來愈多、愈嚴重時,健保只治病不容易促進健康的給付設計,而重視生活社區,且和住民合作建立健康社區生活共同體的「社區醫師」,將是解決這些問題的良方,謝謝開泰醫師起了「社區醫師」的頭,讓我們捲起袖子,繼續努力吧!
圖一、圖二是林開泰醫師二長孫林崇民教授陪伴,日本顎咬合學會前理事長河原英雄及中華民國顎咬合學會鄭理事長等參訪培桂堂,希望可以從顎咬合著手,促進新港長輩整體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