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新港好味道

【372期】大興宮廟口美食㊀ 傳統的好滋味——林家香菇肉焿

作者:王筱雲◎本刊編輯委員

日治時期,在沒有冰箱儲存食物的年代,林家阿公林木榮就在新港舊菜市場的大興街上做生意,賣的是魯肉飯、香菇肉焿、魚粥、肉粥,現切現做現賣,當日若拿到高檔食材,如干貝或蟹腳,一樣出現在肉焿裡,一碗賣3 せん(日語0.3 元的意思),老一輩的忠實顧客都稱用料實在的他「三角仔榮」。
林家阿公的攤子上,總會有2個大鍋,一鍋是主要商品香菇肉焿,一鍋是肉粥或魚粥,當粥賣完時就再煮一鍋麵線糊,高湯加上麵線細火慢熬,出餐前舀上一匙肉燥,鹹香味十足,老少皆宜,於是麵線糊逐漸取代食材取得不穩定的魚粥和肉粥,成了餐桌上的另一個主軸。
當二代林西良夫婦接手,不僅承接父親的好味道,也讓老顧客繼續上門,林媽媽說,口味都遵照老人家的手法不敢變,香菇、扁魚、肉條、筍絲(或白菜)、高湯等肉焿食材還是依舊,味道一變顧客馬上知道。但是他們增加新的品項,花枝焿與魷魚焿、豬肝湯和粉腸湯、苦瓜丸與貢丸湯等湯品,皮蛋豆腐、旗魚煙和鯊魚煙等小菜,陸續放進新菜單裡,讓顧客有更多選擇。
後街舊菜市場遷移到新中路後,大興路上的店家生意隨之蕭條,林西良夫婦決定趁著中正路拓寬後,把大興宮旁中正路上的老家蓋起樓房,並於民國87年把攤位遷回現址。
憑著老字號的好味道,顧客慢慢回流,三代林耀宗夫妻也開始接班。每日清晨四點多,就要起床備料,先熬上一鍋麵線糊,準備六點開賣,魯肉飯加上一碗麵線糊,再加一顆生雞蛋,是現下客人最愛的標配,新港只此一家喔!當然香菇肉焿加飯或麵或米粉,也是大家常點的單品。年輕人新思維,菜單上又加入蝦仁這個選項,於是蝦仁肉燥飯又成了新商品,魷魚焿和花枝焿加上沙茶也產生新風味,品項越來越多,要準備的材料更多,也更忙碌了。耀宗說,每天都在忙碌中度過,有時姐妹們回家團聚,也無法好好坐下來陪她們吃一頓飯,反倒要幫忙做生意,真的過意不去。
林媽媽感性的說:「很謝謝公公留下這個基業讓大家有口飯吃,來客多數是新港鄉親,很感恩大家的支持。」歷史已經超過八十年的林家香菇肉焿,菜單上的演化,其實就是台灣人日常小吃的演化史,自始至終,菜單上無可取代的還是滷肉飯與香菇肉焿,可見我們台灣人有多愛這味平民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