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和日治時期,進香活動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進香團,不是現在的「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團」,而是「彰化南瑤宮笨港進香團」。
彰化南瑤宮,是一座聞名的媽祖廟,創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其創建經過,是清朝雍正年間,彰化置縣,始建城池,建城時掘土燒磚,做為疊城垣之用,招募外來窰工以從事,中間有工人叫楊謙者,自笨港前往應募,其時交通不便,外出者視數十里為遙,楊謙去前乃到笨港天后宮,求准「笨港媽祖祖媽」香火,隨祀在身,做為庇身之用,楊謙在彰化坯寮(磚窰)做工,果然平安順適,待縣城築好,他返回笨港,香火卻遺失在坯寮裡面,沒法帶回。
有一天,在磚窰旁,忽見一女子大聲疾呼,說磚窰將陷,叫大家趕緊逃跑,眾人聞聲,競相逃命,驚慌之際,忽然轟隆一聲,磚窰崩陷了,而該女子已不知去向,眾人慶幸免遭災難,料該女子必是神明降臨人間,來救苦救難的,從此傳遍民間,此後每入夜,必見五彩毫光從磚窰散發出來,民眾稱奇,進入磚窰尋覓,一無所有,清理破窰之下,在工寮裡面赫然發現一媽祖香火,上寫:「笨港天后宮天后聖母香火,笨港南街楊謙奉祀」字樣,民眾認為笨港天后宮天后聖母,有意靈鎮彰化,庇佑萬方,遂將楊謙留下的媽祖香火,暫時寄奉在旁邊的土地公廟裡,從此以後,民眾前往禱告輒靈,香火日旺,靈顯事蹟,遍及彰化縣(北至大甲溪,南至濁水溪)及淡水廳(大甲溪至鷄籠頭),二年後,正式在發現笨港媽祖香火的地方建廟,初名南窰宮,後改南瑤宮。(林德政,《新港奉天宮志》,1993年)
南瑤宮香火由前輩楊謙先生於清代雍正年間自笨港天后宮帶來。基於飲水思源及知恩圖報之雙重理由,遠在清朝初期,南瑤宮信徒即約每四年一次,選擇吉期前往笨港天后宮進香,並到南港探望楊謙先輩的後代子孫。但是嘉慶年間,笨港天后宮被洪水沖毀,因此該進香活動暫告受阻。然而,由於笨港附近後來仍有許多與原笨港天后宮有淵源之其他廟宇,如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等,因此,南瑤宮遂改至笨港地區繞境,並至北港朝天宮及新港奉天宮等廟駐駕會子時香。後來由於與北港朝天宮部份信徒產生誤解,逐漸地便只在該宮會午時香,而不駐駕過夜,如今只剩下拜訪之活動,而取消了與該宮會香之儀式。因此,如今之會香儀式暫時只限於在新港奉天宮一處。(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彰化南瑤宮志》,1997年)
根據彰化南瑤宮媽祖信徒,以及新港耆老林華嵩(曾任奉天宮管理委員會委員,林英敏之父)老先生口述,彰化南瑤宮往笨港(新港)謁祖進香,通常是十二年一次,後來改為每年正月十五日向媽祖卜筶請示,所以也有七、八年來一次的,或三、五年來一次,不是年年來。
日治時期,彰化南瑤宮至新港進香有史料可查的,最早為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由於距離清領時期最後一次進香已隔十七年,又是日治時期的首度進香;再加上縱貫鐵路已於1908年闢建完成,拜南北交通更加便利之賜,進香客潮湧而至。根據新港公學校《學校沿革誌》明治四十三年四月二十七日記事,台中彰化地區,有十多萬人至新港參拜媽祖,新港公學校校舍及許多市街民家均提供住宿。
明治四十三年(歲次庚戌)農曆三月二十日(國曆4月29日),新港奉天宮《日清簿》亦記載南磘(瑤)宮來請火之香金收入,與奉天宮舉辦儀式之開支,可與新港公學校之相關記事相互佐證。(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