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可以說是新港的小過年,家家戶戶都會期待這一天的來臨,新港媽祖遶境經過自家的門口,這樣的一個元宵遶境活動有多久的歷史了呢?從一些史料上的記載與找尋之後,竟然發現到祂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除了新港街面上遶境以外,還有四年一度稱為大熱鬧的「笨港南保十八庄遶境」,隨著媽祖神威顯赫,參加新港奉天宮媽祖遶境的聚落也逐年增加,新港媽四年一度遶境範圍包含了4個鄉鎮60多個庄頭。為了迎媽祖民間產生了許多的神明會、曲館、武館、藝陣等,在這長久流傳的遶境習俗中,也流傳許多與新港媽遶境相關的俗語出現,更豐富了整個新港元宵遶境的文化內涵。
一年當中,開臺媽祖正尊神像,都供奉在廟裡,而只有一些比較特殊的場合才會被迎請出來,如:正月15元宵遶境,或四年一度的18庄遶境活動時,神像坐於精美雕刻的神轎中遊行街面4村,以車巡或步行的方式遶行雲嘉兩縣65庄活動,當信仰圈中有村廟神明生日或謝平安時,會來奉天宮請媽祖到村廟中做客,此時都有其他的分身代替,神像大都奉祀於村廟中的正殿神房內的位置,表示其地位的崇高。還有就是新港街面上的4村的村民,家中有婚禮或新居落成時都會迎請媽祖至家中數日,神像供奉於臨時的神壇之上,並坐於中央的位置,表示由祂主持整個儀式。
元宵媽祖出巡應為古笨港時期的信仰遺風,但沒有一個很正式的記載,只能根據一些媽祖會的成立時間推斷,笨港元宵迎媽祖活動應該是在清乾隆29年(1764)~乾隆40年(1775)年間便有這樣的活動,其媽祖會的成立皆為迎媽祖時因缺乏轎班而成立的組織。
有較詳細記載元宵迎媽祖應為清嘉慶年間,清嘉慶二年(1797)笨港地區發生洪水,文物東遷於蔴園寮庄也就現今的新港,招集18庄民成立重建媽祖廟於笨新南港(後稱新港),為了感念18庄民興建奉天宮的恩情,開始有媽祖元宵出巡十八庄的活動,為期3天,其行進路線為:
第一天:正月13日
新港奉天宮出廟-海豐庄-後底湖庄-大潭庄-過境潭底仔-海豐子-埤仔頭庄-柴林腳庄(駐駕)。
第二天:正月14日
柴林腳庄起駕-田心仔庄-崙仔庄-大西勢潭庄-板頭庄-頂下灣仔內庄-三槺榔庄-新街庄-笨北港街(駐駕)
第三天:正月15日
笨北港街起駕-舊南港庄-頂下菜園庄-埤頭庄-元宵夜巡新南港街遶境-入廟奉天宮。
整個媽祖遶境笨港18庄路線,之後再加入崇信笨港媽祖的元長鄉吳地11庄人民,才得以演變成現今新港奉天宮4年一度的媽祖出巡吳地、三槺榔、十八庄的活動,直至清同治元年(1862)戴萬生事件造成笨港地區漳泉械鬥相當嚴重,奉天宮也遭受到波及,因而停辦媽祖元宵遶境活動,歷經了110多年後,於民國56年重新招開吳地、三槺榔、十八庄信徒聯合會,希望能恢復新港媽祖遶境外庄的活動,此次會議結果吳地、三槺榔兩地不參加,所以於隔年農曆正月15號恢復遶境十八庄活動,並以車巡的方式進行,14日晚上夜宿舊南港庄,正月15日中午返回新港,下午遶境新港街面,漸漸形成現今遶境的雛形。民國63年奉天宮從管理委員會改制為財團法人,民國64年吳地11庄、三槺榔4庄正式加入遶境活動,奉天宮董事會通過於每次改選後舉行吳地、三槺榔、十八庄的活動。每逢4年一次活動神轎多達上百頂,熱鬧非凡,各村庄都使出渾身解數來迎媽祖。
從民國64年正式恢復媽祖車巡吳地、三槺榔、十八庄遶境活動,每一召開檢討會時,都因為媽祖出巡時速度太快,讓許多村庄都怨聲四起,於民國97年奉天宮董監事會改選後,並為慶祝新港奉天宮重修落成紀念,改以步行的方式,全程8天7夜,一村接過一村的模式,媽祖遶境的範圍更增加了原牛稠溪堡範圍的村落,由原來的33庄增為65個庄頭,遶行整個大笨港地區,並與同為笨港天后宮遷建的北港朝天宮、溪北六興宮舉行會香儀式,成為百年新的創舉。也讓居民與新港媽之間的距離也越拉越近,所有的村落因媽祖遶境而得到豐收與賜福,新港奉天宮與各村庄公廟間的向心力也越來越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