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新港世紀回眸

【241期】新港國小世紀風華 嘉義縣第一所小學

作者:文/ 林伯奇 ◎金益芳文史工作室負責人 圖/ 林英敏 ◎本會義工

2012年12月15日,在新港百年樂團─「舞鳳軒」百年樂音的伴奏下,新港國小115週年校慶揭開序幕。新港人對教育與文化的傳承不遺餘力,先民們為了下一代的教育,從清朝的登雲書院到日治的新港公學校,無不走在時代前端,為當時嘉義各地的表率。
日人於明治二十八年(1895)據領臺灣,首任總督樺山資紀忙於軍事接收,對於教育並無任何政策,僅有總督府首任學務部長伊澤修二所設立的「芝山岩國語傳習所」。第二任總督桂太郎於明治二十九年(1896)六月接任,但旋於同年十月去職,隨即由乃木希典接任第三任,在此期間臺灣各地仍有許多武裝抗日活動。在動亂中當局仍持續推行「國語(日本語)」普及教育,明治二十九年至三十一年(1898)間在全台各地成立了14所「國語傳習所」及相關分教場。明治二十九年嘉義街面三山國王廟內成立的「嘉義國語傳習所」(即今嘉義市崇文國民小學前身),即14所傳習所之一。
有感於子弟們對新知識的需求及嘉義國語傳習所的設立,新港街參事林煌策先生(林英敏先生的祖父),和新港街長陳起鳳先生等人隨即積極爭取新式學校在新港設立。明治三十一年一月,向打貓(民雄)辦務署正式提出申請設校要求,辦務署長畏元禎先生原則同意,唯經費自籌。仕紳們因此發動建校募款,同年三月由登雲書院儲積金出資300圓,新港奉天宮四街祖媽會等團體及相關個人,配合募款出資221圓40錢,充為創校費用;此外登雲書院田園收益金另捐90圓,媽祖會另捐90圓,作為維持學校運作相關費用。嘉義國語傳習所「新港分教場」因而正式設立。
分教場校舍坐落於新港街松仔腳舊鹽務館,同年八月二十九日嘉義國語傳習所教諭─板根十二郎奉派教場勤務,並於九月一日舉行開場式,學生數計十七名。十月一日日本當局公布「台灣公學校令」,將新港分教場改稱「新港公學校」,也就現今新港國小的前身。大正九年(1920),地方制度改正,全台同時更換許多地名,當局以「新港」的地名和其他相似者過多為由,將新港更名為「新巷庄」;隔年(1921)新港公學校也改名為「新巷公學校」。
隨後因就學學生日益增加,於昭和十一年(1936)將校舍從松仔腳的舊鹽務館,遷至新港南勢街尾(即新港國小現址)另蓋新校舍並稱其為「新學校」。民國三十四年(1945)台灣光復後則改稱為「新港鄉第一國民學校」;經過一年後又更名為「新港鄉新港國民學校」;民國五十七年(1968)再度更名為「新港鄉新港國民小學」,後來這個校名就一直使用到現在(2012)。
創校一百一十五年來,新港國小作育無數在地學子,從舊學校到新學校,從日治時代到國府時代,可說是台灣教育百年史的縮影。也因先民們的奔波努力,才能讓新港人有機會奠定良好的基礎教育,並延續歷史展向未來,期待新港國小能和以往一樣繼續為新港培育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