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新南港的文人,以文會友成立蘭社,在笨新南港東隘門外結立草堂集會,並奉祀五文昌君。道光二年(1822)合資建立文昌祠,並仰慕王得祿將軍高官顯赫「登步青雲」,而命名為「登雲閣」,傳承漢族的傳統文化,為了教導更多的學子,在當地的仕紳勸募之下,有錢出錢、有地出地一同的努力,於道光十五年(1835)八月完成登雲書院新建,從此奠定了新南港往後的文風基礎。
登雲書院在一些史冊上鮮少出現,只有嘉義館內採訪冊中記載新港「登雲閣」奉祀武文昌君,道光年間建立。嘉義縣政府編撰之嘉義縣志中,所述隸屬嘉義廳管內的書院只有玉峰、龍門、奎壁、振文、羅山、奎文、玉山、育英等八座書院,而登雲書院卻不在其列之中,而出現於祠廟篇中「登雲閣」,是至今許多鄉親不解之處。在探尋新港登雲書院的歷史中,不難發現他是一個相當完整的書院,但因政權的轉移而讓他的文物資料散異各地,加上一些日據時代的老照片的出現,讓新港登雲書院的存在有著更明確的證據。
在民國五十五年在文昌國小拆遷就校舍之時,發現的興建登雲書院緣金石碑一方,在這一方石碑出現,使的登雲書院有著強而有利的證據,證明登雲書院的存在,而不是只是祭祀五文昌的登雲閣而已。此碑高二一二公分、寬九四公分、厚一五公分石材為花崗岩,現立於新港鄉文昌國小(為登雲書院舊址),雕刻清晰字跡端正,前款題曰:「新建登雲書院喜捐緣金名碑」後書:「道光十五年八月立石」,由此可見確有登雲書院。《新港公學校創立沿革志》中,就寫到新港人林煌策、陳起鳳等人運用登雲書院祭祀香火之費,媽祖會田於明治三十一年(1898)建立新港公學校。前清秀才林維朝先生的《維朝遺稿》中:「新港原有登雲書院,係為新港方面各街庄合資創建,並買田產以為香火之費,設有管理人主任財政支出,其餘之銀並會獎勵學子向學」。此二者為登雲書院最好的佐證。
1906嘉義梅山大地震,震毀了登雲書院,所有神像皆攜遷至新港大興宮之後殿安放。新巷公學校編撰的新巷庄鄉土史調查中的史蹟與寺廟中,史蹟部分就有載明:「新巷在清朝時代秀才頗多,乃知名文教聖地,故建立文昌祠奉祀孔子,此座舊書院之文昌祠,亦號登雲閣。於明治三十一年學校建設擬議之際,捐獻其財產三百元為創立費。尚存之祠閣於地震中全部泯毀,所遺之牌位等移至大興宮後殿,權充安頓知所。」由此可知登雲書院之文物曾遷移至大興宮之後殿。直至民國三十八年新港奉天宮文昌殿設立後,才再由大興宮遷移至奉天宮,從此奉祀於新港奉天宮中,並於每年教師節於奉天宮舉行祭孔大典,民國四十七年設立文昌分校,更於五十二年奉准獨立,並建文昌祠樓一座,使登雲書院的優良傳統得以繼承。八十四年文昌祠(孔子廟)重建完成,新建中國傳統式校門及教室大樓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