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光緒21年(1895)簽署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新港前清秀才林維朝在絕意科舉功名之後,將其幹才膽識轉移至產業方面,茲舉其要者分述如下:
德美窯磚瓦工場
明治36年(1903),林維朝與嘉義蘇美記在新港街經營德美窯磚瓦工場,大正7年(1918)蘇美記退股,由林維朝獨資經營。昭和7年(1932),磚瓦窯改建為十三個窯洞的目仔窯,由北而南高度逐步上升,在窯洞尾端有四支一人多高的煙囪。
昭和8年(1933)林維朝將德美窯磚瓦工場分給長子林蘭芽。林蘭芽自大正12年(1923)出任新巷(即新港)庄長,以迄昭和十一年(1936)離職,擔任庄長13年,大力推行獎勵蓬萊米種植,引進之初,農民皆抱著遲疑的態度,他在自家田地試種成功才加以推廣。
林蘭芽在磚瓦窯旁建構了晚香園農牧場,除了農業改良外,在畜牧方面也多方嘗試,他從外國引進新品種的雞種、豬種,以改進土產的少肉粗纖維,也引進印度乳牛及日本羚羊,並自己栽種牧草示範推廣。他認為牛、羊乳不但富有營養且經濟效益高,昭和11年(1936)林蘭芽被選為新巷庄山羊改良會會長,晚香園牧場的羊乳還接受訂購宅配呢!
源泉酒場
源泉酒場位於今之古民街14、16、18、20號之天主教堂及林良材、林良謨、吳必達之住屋,占地六分多,約有兩千坪,老一輩新港人均稱之為「酒間」,為一棟南向七間起的房屋,半堵磚砌,上為編竹夾泥牆,紅瓦屋頂。
大正年間,酒場落成,林維朝邀集地方仕紳周達(周英川祖父)、洪光星(洪炳欽之父)及澎湖人宋求等股東入股,開設「源泉造酒公司」,規模很大,也有門市。生產大量的糯米酒、米酒、桶酒等,其中尤以九龍酒最出名,除了供應本地外,更遠銷至北港及沿海地帶。據說九龍酒香醇可口,且對感冒頗有療效,常常供不應求,北港一帶常有仿冒品。源泉酒場因九龍酒而名騰一時,故新港人均逕稱為「九龍酒間」。
由於品質優良,信譽卓善, 源泉酒場獲利豐厚, 然好景不常,台灣總督府在大正11年(1922)5月5日公布「台灣酒類專賣令」,同年7月1日正式施行酒類專賣制度,這對股東們不啻晴天霹靂,幾經會商之後, 源泉造酒公司轉型為源泉醬油工場及染布坊。昭和8年(1933)林維朝將源泉公司分給次子林開泰(林懷民祖父)。
目前仍堅持古法釀造的源發號醬油工廠,其創始人林啟宗,原為源泉醬油工廠的師傅,他之所以將醬油工廠取名為「源發」,又將兒子取名為「川源」,實肇因於他一直念念不忘老東家,寓含著自「源泉」發展出來的意涵。
桂香齋
大正6年(1917),林維朝鼓勵長子林蘭芽振興在地產業,邀集地方人士合資開設桂香齋糕餅公司。店舖設於奉天宮西側,現為東洋照相館,前為店舖,後為製糕餅的工廠,樓上為倉庫。草創之初,股東只有三個人:林蘭芽、林春旺(林玉錡醫師之父)、何炳淵,後來蔡德、蔡木、郭炳仁、林樹、林典、蔡乾亨、洪復吉等也陸續入股。
大正12年(1923)4月,日本皇太子到台灣視察,郡守接受時任新巷助役(該年11月8日才升任庄長)林蘭芽的建議,致贈桂香齋製作的「新巷飴」作為上貢禮品。皇太子把新巷飴帶回日本,因而聲名大噪,許多香客蜂湧而至,大量購買。新港飴銷售達到最巔峰的時刻,是1926年12月25日昭和登基為天皇時,跟日本天皇吃一樣的「新巷飴」,成了最令人艷羨的無上榮耀。而日本大阪糕餅公司也特地到新港桂香齋挖角,說服曾到郡役所製作上貢「新巷飴」的師傅郭清根到日本煮新港飴,一到日本之後果然大受歡迎,被稱作御師傅。日治時期,桂香齋的新巷飴曾多次遠征日本,獲得日本菓子大獎,揚威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