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採編營特刊

【310期】採編營特刊:孝心轉行 承續家業——新港碗粿財

作者:組員:蔡冠郁、方文志、楊舒斐、廖妙卿、鄭敦澤、江婉寧、黃睿妍、蔡瑞妙 文字整理:李玉婷、陳盈慧、楊舒斐、鄭敦澤 指導老師:林錦秋

堅持理念
說到新港小吃,一般人會想到不外乎是鴨肉羹和新港飴或粉圓冰,但其實新港街上還有許多在地小吃,其中包含位於中正路上的「新港碗粿財」。從第二代老闆父子和我們談論碗粿製作方式的對話中,不難聽出碗粿製作的困難及老闆父子對品質的堅持。
民國三十八年,第一代老闆推著推車到奉天宮,西側走廊販賣,一開始沒有店面,直到遷移至奉天宮後街,才終於有個固定位置而安頓下來,至今有六十九年的歷史,推車至今已經換了三臺,第三代老闆已經確定要承接阿公流傳下來的古早味碗粿了!老闆提及當年台灣正處於農業社會,以人力為主的工作形式,農忙時期需要眾多人力相互支援,且工作量消耗極大體力,農家主人會準備點心慰勞協助者,因此碗粿、肉羹麵常是首選。民國四十、五十年代,新港地區的國小家長怕孩子亂花錢而沒有吃午餐,因此配合家長用記帳的方式,學生吃完餐之後,就在簿子上記錄,等一段時間之後,家長就來結帳支付午餐費,由此可見老老闆的寬厚和仁慈。

莫忘初衷 
早期碗粿的米漿,以人力用石磨磨出米漿,程序繁瑣,必須在凌晨一點左右就開始作業,否則會來不及供應早餐。
而現在是在清晨四點左右,很多人還沉浸在夢鄉中,悶熱的廚房已開始飄出陣陣食物的氣味;五點半開始營業後,碗粿、肉羹等食物香味吸引在地的民眾,也吸引了慕名而來的觀光客,品嘗這屬於新港的古早味。
老闆說:純手工製作的碗粿要使用舊米,因為舊米水分較少,比較能做出理想的碗粿。而「溫度」則是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因為如果溫度的調控不好,碗粿會因為達不到適當的軟硬度而失敗。從新竹科技公司回新港繼承家業的第三代小老闆,憑著機械的專業能力,利用科學的方法,做比較準確的測量,並穩定操控溫度的變化,使碗粿的成功機率更高。

懷念的好滋味
店內所賣的東西可不只是有碗粿,還有肉羹及小菜喔!看到牆上掛滿了各個被採訪時與主持人留下的合影,以及Q彈、淋上醬油而香味四溢的碗粿,因為數量有限,只要客人一多,就會光速般的消失不見,想要吃的朋友們,可要趁早來排喔!

因為大興路(後街)造街,將營業地點遷回自家,但之後因為房子老舊重蓋而移到附近地方,目前已遷回大興宮旁的新家,所有的物品都是全新的,引進中央廚房概念,確保用餐環境乾淨及食品安全,並用德國製造的洗碗機,將餐具一次完成洗淨消毒,這樣應該會有更多的饕客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