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青銀合創

【335期】青銀藝術祭─青‧銀PLAY:玩出新港共好新生活

作者:整理: 徐家瑋

由文化部「社區營造青銀合創實驗方案」支持,新港文教基金會以資源平台的角色,自2017年起連續四年,結合在地青年、藝術家(團隊)社群,培育了50位社區種子,和來自新港、溪口、民雄、水上、太保及六腳等鄉鎮,44個社區團體、820位銀髮族,共同【青.銀PLAY】,玩出「社區傳家寶」與「身體藝術寶藏」的故事。
「青銀藝術祭」在基金會滿33周年的這一天開展別具意義。這四年來運用展示、保存、轉化,翻轉在地生活文化故事,滾動社區參與,打造世代交流平台。將銀髮族的在地記憶與智慧,創造出更多藝術與人文的可能性,過程中也凝聚了不同年齡層的情感,延續並創造出新的價值。
「社區傳家寶」系列,新港百年的無形文化資產—「舞鳳軒北管劇團」,將塵封已久的繡旗、登台用的道具、樂器以及1950年代雕刻精美的鼓架、鑼架等全部呈列,讓大家看見當時「新港北管巢」的風華盛況;古民國小「宋江陣」,展出保留著二十多年前以木材與籐編手工製作武器,為了讓演出有氣勢,還加了金屬鐵片製造聲響;新港街面「舊市場」部分,為重新拾起新港人過去的回憶,現場展出「裕芳布莊」、「慈芳壇」、「智方中藥店」、「天福佛藝店」以及「美香珍餅舖」等店之相關器物,另以影像播放「正港麻油廠」、「全益芳種子店」、「人文書局」等店家的真實風貌。藉由社區長輩傳承傳統技藝及時代記憶,深化下一代家鄉認知,保留傳統技藝並創造新價值。
「啟發身體藝術寶藏」系列,透過藝術進駐社區,重啟銀髮族身體密碼,轉動智慧年輪。也讓在地青、中階層有機會學習老人家的生活智慧,開創青銀共融的生活。基金會連續兩年邀請「園藝治療師」─余雪蘭老師,帶領社區種子培訓,進到社區上課,陪伴社區長輩愛上園藝治療。今年更因應疫情,還運用各種植物的保健功能,設計三項課程。現場另有展示以各社區關懷據點、樂活站、長照C點、長青活力站等,媒合「百變造型」─何佳豫老師,透過隨手可得材料來進行創作,著重於上半身的造型「頭飾」與「胸甲」的製作,當頭上增加裝飾,讓人的高度增加,就會神奇的聚集人們的視線;以及邀請蘇冠印與陳明鈺老師來帶領社區種子製作「再生童玩」,以竹子、水管製作「竹節人」;以回收紙捲、鋁線完成「點點頭動物派對」,和以回收飲料杯結合卡點西德拼出的「轉轉,七彩霓虹燈」。
今年更邀請「黑草行銷管理顧問有限公司」,透過青年團隊的影像轉譯,完成「PLAY新港—一百種新港ㄒㄧㄣ生活」影片在展場播放,以不同的視角,觀看新港的食、衣、住、行、育樂,讓新港的美好與創新,被更多人看見「一百種新港新生活」。另外也邀請「小桌末」桌遊教學團隊,設計出「阮ㄟ寶貝故事」和「1/2農場」兩款以新港在地生活出發,探索銀髮族的生活技藝與生命智慧,與在地青壯年共創出多元面向藝術的桌遊,藉此看見不一樣的新港新生活。
「青銀藝術祭」兩大主題,帶著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與在地記憶,從不同的角度呈現出作品,引領觀眾進入獨特的思緒與創作世界。期許以基金會作為一個資源平台,開啟青銀共榮、共生、共融與共好的新港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