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351期】台日交流——學習從日常生活中開始

作者:整理:秘書處

「職人精神」

◎李美賢、陳玟薰、劉芷安、鄭穎芳
因為疫情關係,無法帶著日本青年實際走訪新港,所幸藉由線上視訊會議,讓彼此分享各自國家的文化。「職人精神」是我們這組探討的主題。日本青年們介紹有關於蠟燭的職人文化,一位在古川負責製作三寺參拜(200多年歷史的祭典)蠟燭的師傅。祭典中使
用到的蠟燭都是由老師傅一支一支手工製成,是相當耗時的工程,然而每一支蠟燭都是師傅對技術的追求與重視,也體現所謂的職人精神「一輩子只堅持做好一件事,並做到極致」。
在新港,有許多上百年歷史的老店及珍貴的傳統技藝,我們向日本青年介紹了新港飴、源發號醬油、交趾陶、大慶製香及雙合寮仔。在找尋資料的過程中,我們更加了解新港的產業特色,在產業文化代代相傳之下,除了兼顧傳統,更追求創新。這樣的職人精神,讓我們彼此在分享的過程中更加熱絡,將自己家鄉的美好透過不同語言呈現,並對另一個文化產生好奇進而增廣視野。
對於第一次參與的玟薰來說,什麼都很新鮮。在準備資料及練習發表的過程中會有點摸不著頭緒,因為想認真介紹在地的職人,準備講稿的過程中,找了很多沒看過也不會唸的單字,直到實際演練時,才發現會讓聽眾不好理解,後來在組員們的合作下,將那些困難的單字改成較淺顯的內容,最後,也順利的完成這次的交流。 
很榮幸有機會可以再跟飛驒青年交流,期待疫情過去之後,能與日本飛驒市的學生們面對面交流,帶著他們實地走訪,更能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祭典中的青年」

◎歐陽大同、黃建穎、林于涵、洪湘蓁、劉妍彤
有了上一次交流的經驗,這次準備起來比較沒那麼緊張,但一開始聽到這個主題時,心中還是有很多疑惑,雖然字面的意思很簡單,但總覺得背後的脈絡沒有那麼單純。
第一次討論時我們就遇到了很多難題,首要的問題就是不知道如何去介紹台灣的祭典活動,因為在我們的既定印象中,會去參加祭典活動的都是成績不好、家庭功能失調的青少年,因此開始疑惑究竟要怎麼介紹起。後來經過一番的討論及詢問學長姐的意見後,決定以大甲媽祖遶境活動為例來介紹台灣祭典中青年的角色,而選擇大甲媽祖遶境活動也是因為它是台灣盛大的宗教活動之一。
開始找資料後我們才發現,其實在台灣很多陣頭都已經與我們想像的不一樣了,不再只有不良少年才會加入陣頭,而且在陣頭文化中,包含了傳承的精神,甚至還有家族繼承,這些都是我們當初不知道的事情。而一個遶境隊伍也是有所區別的,它分成幾個部分,每個部分有不同的陣頭,而這些陣頭都有它各自所代表的意義,突然覺得台灣祭典其實蠻有趣的。
大致整理完資料,開始製作簡報後發現,我們這組的內容似乎與主題有些落差,懷疑我們產出來的東西是不是有問題,直到試講結束,心中的大石才放下。感謝基金會的秘書、老師們給了我們一些調整的方向及建議,就像汪洋中的浮木,我們修改了一些內容,也多找了一些照片來做輔助,不然日本高中生可能不太理解我們所說的陣頭,因為有太多專有名詞,要解釋其實也是一大挑戰。
報告當天內心多少有點小緊張,但卻是很期待,也明顯感受到大家比較自在且活潑。在聽完日本分享,我們也更了解「古川祭」是什麼,動漫「你的名字」裡許多場景就是他們現在所生活的地方,真的覺得很酷,很特別,同時也很羨慕,好想親身到古川去體驗他們的祭典活動。在彼此分享中了解他們對於祭典的參與度以及那股凝聚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在台灣雖然也有,但相較之下總覺得我們缺少很多,這也是我們該向日本學習的精神之一,不管做什麼事都很認真付出自己。
透過台日的交流受益良多,不僅是搜集資料、統整資料,到最後去彙報發表,都是一次次經驗的累積,而且這次的對象是日本人,想必會是許多高中同學們沒有的經驗。在討論時組員遇到難題,其他人也會主動協助找解決方法,這就是團隊精神!很喜歡大家一起努力做同一件事的感覺,這些都是未來出社會的積累,對於我們是很有意義的活動。

「生活中的飲食文化」

◎何睿雯、何宜娣、何柏翰、莊欣翰
飲食文化是貼近日常生活的主題,因此透過這樣的方式更了解日方與我們的不同之處。這次的交流也讓我們看見日本學生的飲食和我們的不同,讓我們能夠認識更多其他國家的生活圈,雖然都是亞洲人,但不管是在校內的飲食、上課日的早餐選擇,亦或是在日本慶典的飲食文化等,都與我們有著差異。
對於參與第二次台日交流的組員來說,一樣是感到很興奮、很期待。不過這次準備的時間並沒有暑假時那麼長,大家更努力兼顧著其他事情並完成這次交流。
在準備報告的過程中學到了一件事,那就是想法要更寬廣。因為我們這組的主題是飲食,雖然我們在準備的時候有非常多的想法,但在試講的時候卻得到了更多的建議,有很多原本完全想不到的點子。也知道準備講稿的重點是把話講得平易近人,不用過多華麗的詞藻,簡簡單單的話語就可以。
與上次不同的就是交到新朋友了,在交流結束的空檔跟他們交換了聯絡方式,結果過了幾個禮拜還有吉城高校的朋友傳訊息,真的覺得很開心 ! 比起上一次更能夠對他們提出的問題立即做出回應,氣氛上也不像上次那樣死板板,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輕鬆地討論。雖然是用彼此都不是那麼熟悉的英語溝通,有時候可能沒辦法完全地理解對方所想表達的意思,還可靠著簡報上面的圖片和文字的推敲之下,一句一句地聊下去,希望自己能夠更精進自身的英語能力,也希望還能有機會參加這樣的交流活動,並在溝通跟口條方面都能夠再更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社團的類型與社團生活」

◎謝彩柔、林祐生、簡嘉嫻、李姿伶、周馨瑀
這次與日本青年視訊交流的主題中,我們負責的是「社團的類型與社團生活」,和上一次暑假的台日交流主題相較之下,這次的主題和我們青年的日常生活更貼切也更有共鳴點。
於是開始思考可以分享什麼樣的內容,更去揣測彼此之間可能的差異性有哪些。其中包含了社團的類型、社團的運作方式、社團課以外的活動以及自身參與社團的心得分享!
在準備過程中,不僅需要更清楚台灣高中的社團,在了解內容後還需要想想怎麼和日本的學生表達這些內容,也因為這次的交流時程和上一次暑假相比,準備時間較少,和其他組員也盡量利用一些彼此可以配合的時間約出來討論簡報的製作以及講稿的內容。尤其需要將中文稿翻譯成自己較不熟練、沒自信的英文講稿,總是需要經過好幾次的調整才能把困難度比較高的英文簡單化,也讓自己唸起來更順一點,雖然交流當下還是會因為緊張而舌頭小打結。
在實際交流當天,幸好有前半段的小遊戲互動時間,緩解了雙方之間的緊張情緒。在本次的交流中,看到日本高中的社團蠻多元的,例如:插花、射箭、茶藝⋯⋯,都是台灣高中社團沒有的。在整場的交流過程中,即便彼此之間難免會因為語言而有不懂的地方,但靠著圖片和姿體語言的相輔相成下,成功地完成這次的台日交流。
希望疫情能夠盡快緩和穩定,期待下一次能夠是實體的交流,能夠看到更多不一樣的社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