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社會企業

1/2自然農場

新港文教基金會於2008年起,由基金會創會董事、前新港鄉農會總幹事林華有先生的支持與提供農地,在新港50%務農、以慣行農法為主的農業鄉鎮,嘗試以無化學農藥、無肥料的自然農法,耕作「自然米」,2011年,在基金會榮譽董事長張瑞隆的媽媽(張媽媽)耕作的農田上,成立『 自然農場』,以無農藥、無化肥、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由義工們腳踏實地、開心耕種、管理,一步一腳印地建立理想中的農場。

2012年,基金會組織自然農作組義工,鼓勵新港退休公教人員參與,除了農作以外,也擴展成環境與食農教育、餐桌小旅行,以及新港國中小學生農事體驗學習的重要場域,也是台大PGY醫師新港社區醫療學習不能不去的地方。

自然農場的緣起意義在於:生產的1/2義工自用,1/2提供新港文教基金會推廣展售,讓更多人分享具公共參與及環保精神的健康美味蔬果。朝一個更健康、更宏觀的方向,建構我們跟土地相處的關係。照顧好大自然,大自然自然會回報你:好的空氣、好的水、好的土,還有好的食物。

一畦水稻田象徵的意義,不只是農業生產力,更有棲地生態保育、涵養地下水、氣候調節、農村文化傳承等。新港雖有五成人口務農,卻也免不了農地拍賣與老農凋零的困境。農地的消失,將連帶拔走根植其上的生態與農村文化資產。自然米與蔬菜的耕作,不只是產品經營,同時也是保存農村地景、自然生態、乃至地方文化的行動,更是區域永續發展的資產。

環境

晚霞映照,水光鱗鱗
自然農場仍保有嘉南平原的自然風貌

這塊三角形農地,包含以自然農法種植的自然米水稻區、友善農作認養推廣區(自然蔬菜種植)、環保堆肥場、雙合寮農村智慧學習區等4區,面積約一公頃,緊臨新港鄉保存舊五分仔火車道改建的自行車道及健康步道,每天來往騎車散步健身的鄕親不少;東側是通往安琪兒幼稚園的田間小路,自然農場是幼童們每天早上睜開眼睛好奇探索之處;每天早上,朝陽從廣濶嘉南平原遠端的中央山胍逐漸放光;傍晚,夕陽緩緩落入西側自行車道兩旁的苦苓樹叢,而農場旁邊源自烏山頭嘉南大圳的溝渠,在晚霞映照下,水光鱗鱗,自然農場仍保有嘉南平原千百年來的自然風貌。

基金會多年來曾向秀明自然農法、古坑慈心農場、嘉義大學農學院、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及各專業農民請益,發展出適合新港的自然農法。自然農法不是新興的農法,在沒有化學肥料與化學農藥的時代,農民幾千年來都是用自已從大自然運行裡學來的自然農法來耕種,用大自然的法則、順著節令、氣候來栽種,什麼時候適合種什麼,什麼地形適合種什麼,跟著大自然的作息;以相生相剋的方式來減低病蟲害;用綠肥作物來驅除野草;最重要的是去做環境的保護和生態的維持,讓土發揮她的活性。

自然米

基金會鑑於土地、食物與健康息息相關,於2008年下半年起投入自然米試作,以不噴農藥、不施化肥,不增加土地負擔理念下耕作,並持續至今;一開始耕地面積為4.3分,在有限計畫人力及義工參與下,耕地面積逐年、逐步增加,至今耕地面積為9.8分,並持續向農民推廣友善耕作的理念,未來期許發展社區支持性農業(CSA)。水稻田環境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生態系統之一,在1/2自然農場發現許多螢火蟲,亦經常可見瓢蟲、蜘蛛等益蟲,顯現友善耕作近多年的成果,使生態趨於穩定、重新拾回土地的價值。未來,我們希望以1/2自然農場、自然米田為核心,讓更多消失於田野間的物種慢慢回來,將傳統農村的美好重現。

新港在地的米 喝 嘉南大圳的水 曬 嘉南平原的暖陽 純淨健康
相信土地的力量 不噴灑農藥 除草劑 不施肥料
彎腰 撿螺 除草 囝子、火金姑、田蛙來嬉戲
順天淨土的知足收穫 健康香醇的自然好米

自然蔬菜

自然農法.友善土地
地利循環.生態永續
新鮮甘甜好滋味

仿古代的井田制度,基金會義工創立1/2制,在自然蔬菜耕作區的1分地上,分成25個單位,每單位約38.8平方公尺,由基金會農作組義工認養種植。義工以無償使用土地、負擔材料費的方式,收成一半提供給新港客廳為食材外,也進行推廣販售,另一半歸義工個人運用。

每日清晨或黃昏,農作組義工在農場裡,從基礎農事工作,如澆水、拔草、翻田、整畦、播種、立支架等學習,在退休或閒暇時對生活的價值重新定位,也提升志願服務利他的價值,並為自己及鄉親的餐桌飲食安全把關。每月一次的分享會,從品嚐收穫農產的過程,感受作物之美好與多元,使農場不僅是健康食物的來源,更是義工心靈健康的園地。

環保堆肥場

每天至新港早市場收集蔬菜殘體、校園枯枝落葉等,利用自然發酵、人工翻堆,腐熟堆肥運用在蔬菜栽培,讓植物與土壤間形成一個良好的回饋、循環與互惠的機制,每月處理1000公斤,一年可生產600包有機肥。在蔬菜耕作,以自製粗糠肥及植物性堆肥施用於蔬菜作物上;自然米生產過程中,碾製稻米產生的米糠運用在有機堆肥的製作、自行製作植物性堆肥,將環保3R中減量(Reduce)、循環再造(Recycle)於農田裡實現。

雙合寮仔

「雙合寮仔」是三、四十年代農村常見的地景地物,也是農村長輩的共同記憶,通常置於田邊,為可以收合的臨時性遮陽遮雨的棚子,經常使用於農作收成時期間,農夫將採收的作物先放在寮中之後再整理分裝,一方面可以讓收成品不曝曬烈日下,另一方面可以讓農人歇息納涼,可說是「農夫的行動農舍」。雙合寮仔之概念取自於農村生活經驗,富含農村傳統生活智慧與文化意涵,取之自然的竹材及曬乾的稻草,若有破損可以隨手取材修復,或使用過後一切回歸土地,是一種永續的循環。

目前的雙合寮由年近80歲的林清岩師傅,指導新港年輕人學習製作,是環境教育中向傳統農村學習技術和精神,結合資源再生的概念的重要場域。

環境教育與參訪

2014年開始試辦農事體驗活動,2015年將對象擴大至新港周邊學校、全國民眾,舉辦「採收體驗」、「餐桌小旅行」等活動,讓參與者了解自然農法理念;產地到餐桌間吃當令、吃在地的土地倫理。

1、定期舉行農場體驗活動,搭配基金會義工社區清潔日、新港國中文教小義工服務學習內容,並結合自然米插秧、收割時程辦理農場體驗日,邀集義工協助農場除草、蔬菜收成工作,體驗農夫種植之辛苦,透過義工實際參與產生認同,進而達到宣傳自然農法及有機耕作的理念,更幫助新港國中文教小義工達到體驗生命的綠色學習之教育。
2、接受鄰近大學、高中、國中、國小及幼稚園預約服務學習課程,將友善耕作理念落實札根。
3、接受全國各機關團體預約參訪1/2自然農場導覽解說、體驗活動。

我要預約參訪

服務資訊

農場營運時間:週二至週日9:00~17:00,每週一休息